鳳凰樹文學獎於一九七三年首次由一群充滿熱忱的師生創辦,為大專院校文學獎開啟了先聲。當時成大中文系主任尉素秋教授力主學術自由,鼓勵創作風氣,遂請張良澤老師與學生代表蘇永利、林金貞等進行磋商並向中文系師生與校友發動募款,於民國六十二年五月十六日舉行第一屆鳳凰樹文學獎決審評審會,從此成為成大一年一度盛事,也成為國內文學獎中歷史最悠久的品牌。

鳳凰樹文學獎成立初期徵稿對象僅限於本系學生,自第十屆起況大為全校活動,分為本系組與外系組評選。第二十六屆始出現「創意獎」,由馬森老師捐資設立,第三十三屆由陳金雄老師捐資始頒發「推薦獎」。第三十三屆比賽辦法更動後改為本系外系合併評選,第四十九屆投稿文類重新整併後,今共分為古典散文、古典詩、古典詞曲、現代散文、現代詩、現代小說與舞台劇本八項文類對外徵文。

鳳凰樹文學獎前五屆得獎作品皆刊載於中文系刊《文心》,又有畢業校友整理前三屆散文與小說作品編為一冊,定名「鳳凰樹文學獎作品集選 第一輯」。此後改為每年出版「入選作品集」,供同學聆聽評審老師講評時查閱,直至第二十三屆,並於一九七四年出版「正獎作品集」匯集第一至二十三屆各文類正獎獲獎作品。第二十四屆時取消「入選作品集」,改出版「得獎作品集」,至今每年刊載當年得獎作品,已累計發行二十三冊。另自四十五屆起,同時以電子書形式於網路公開得獎集供大眾閱覽。

 

 

 

年份 屆數 鳳凰樹文學獎事件
1956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創立
1973 1 民國六十二年元月由學生系會正式成立「鳳凰樹文學基金會」,通過「鳳凰樹文學獎基金會章程」,並公佈「第一屆鳳凰樹文學獎評審辦法」。

同年五月十六日舉行第一屆評審會,評審經過與結果,皆刊載於系刊「文心」第一期。獎項分為古典文學創作、新詩、散文、小說、文學評論五類。
1974 2 第二屆文學獎仍由催生者尉素秋教授擔任主任委員,張良澤教授指導。評審結果刊載於「文心」第二期。
1975 3 第三屆評審會獎金調整為正獎四百元,佳作一百元。評審結果刊載於「文心」第三期。
1976 4 第四屆獎金調整為正獎五百元,佳作兩百元。評審結果刊載於「文心」第四期。

畢業校友許素蘭、張恆豪蒐集第一至三屆得獎作品編為一冊,名為《鳳凰樹文學獎作品選集》,由豐生出版社發行。尉素秋教授以〈鳳凰花開了〉為序,張良澤教授以〈本輯作品評介〉為跋,逐篇評介獲獎作品。

為了鼓勵寫作,創辦「中文系報」,用兩版的篇幅登載創作。
1977 5 民國六十六年三月系務會議,通過「國立成功大學中文學系鳳凰樹文學獎基金會組織章程」,正式納入本系行政組織,成為永久性組織。當時由系福利金撥付一萬元作為永久基金。

此屆「古典文學」開始分為詩、詞、散文三類競賽。

第五屆獎金再次提高,正獎一千元、二獎伍百元、佳作三百元,參加作品激增。系主任吳璵說明複審首次「聘請校外名流丁樹南、丁履譔、江聰平、朱沉冬、沈謙、吳達芸、李元貞、葉石濤、黃永武、曉懦、郭楓、趙雲等諸先生,各自提出優良作品,剖析、指正,評審過程審慎熱烈...翌日中華日報以頭條新聞報導」。
1978 6 第一屆「鳳凰劇展」在呂興昌、吳達芸教授支持下,開始各班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戲劇競賽,沿續至今。
1979 7 「古典詩」獎項更為「古典詞曲」。

與中文系密切〈鳳凰集刊〉創刊,與校外出版社合作且編輯多為中文系,當時為學生的陳昌明教授撰寫之發刊詞對於時事充滿悲愴情懷。
1982 10 第十屆開始擴大為全校活動,並由成大校方經費全力支持。

投稿作品分中文系及外系組,各組類別均分散文、新詩、小說、評論、戲劇、古文、古典詩、詞曲八項。各項獎金也逐步區分,小說、劇本正獎三千元,散文、評論正獎二千五百元,其他類別正獎二千元。
1985 13 成大文學院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,其中語文組由中國文學系負責。
1987 15 「古典詞曲」正式區分為古典詞與古典曲,此基本分項沿用至第四十八屆。
1991 19 增設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。
1994 22 校方經費拮据,中國時報協辦鳳凰樹文學獎。
1995 23 增設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。
1996 24 校方經費拮据,台南地方企業如吳修齊、許文龍、莊義廣補足經費。

取消入選集的印製,改出版作品得獎集。
1998 26 評審舞鶴為小說組作品〈火車〉請命,「創意獎」出現,首次由馬森教授捐資設立,頒給創新卻未必臻於成熟、未能獲得一致認同的作品。獎金比照正獎。
2002 30 「推薦獎」(原名創意獎古典類)出現,陳金雄教授捐資,許長謨教授接棒捐資至今。
2003 31 因SARS爆發,場地改在中文系館迴廊開放空間。校外決審委員不到場,皆以電話或e-mail寫明意見、分數及名次傳送至成大,主持人代為宣讀,入圍者在現場聆聽。
2009 37 投稿作品本系外系合併比賽。
2010 38 「創意獎」由廖美玉老師接棒捐資,持續至今。
2020 48 舉辦鳳凰樹文學獎作品展,規劃線上資料庫。
2021 49 投稿文類古典詩及詞合併一類,文學評論取消。

 
許素蘭(第二期《文心》主編《鳳凰樹文學獎作品選集》編者之一):

「......『鳳凰樹文學獎』,從遴選、評審辦法的擬定,校外評審人選的決定與聘請,以至於活動宣傳、經費籌措等事項,師長從未干預,完全由學生主導,充分展現學生的自主性、協調能力與團隊精神。

在當時保守的學院裡,成大中文系能夠首開風氣,創設校園裡的文學獎,並且信任、尊重、肯定學生,讓學生完全自治,主要歸功於當時系主任─學生敬愛懷念、暱稱「尉媽媽」的尉素秋教授的開明民主。

而當年教授新文學課程,充滿文學熱情的張良澤老師的支持,也是學生能夠放手去做的助力。令人感動的是,任教南師的趙雲老師、王家誠老師伉儷,始終熱情相挺、義務指導。如今事隔多年,當年評審結束後,王家誠老師陪伴長髮飄逸的趙雲老師,月光下走過成大校園的身影,仍然令人難忘。(引自〈鳳凰花的印記〉,《文訊》250期,頁64。2006年8月。)

 

陳昌明(《鳳凰集刊》創刊成員及主編):

「當年學生中還有幾位特別值得一提,就是一起投入創辦工作的張恆豪、張德本、許素蘭、陳國城(舞鶴),他們後來甚至在學校附近開辦『筆鄉』書屋,成為文友聚會的場所,並進一步發行全國性的《前衛》文學雜誌,成為文壇盛事。

經費雖少,卻成就了美好的事業。順利完成四屆文學獎及出版第一冊選集後,尉教授終因年邁退休,退休時她將部分退休金捐為文學獎的基金。民國六十五年秋,吳璵教授接掌中文系,於次年三月召開的系務會議中通過重修「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鳳凰樹文學獎基金會組織章程」,正式將文學獎納入行政系統,成為永久性組織。系主任為主任委員,本系教師為當然委員,並撥付部份系福利金為永久基金。吳璵主任修訂的辦法中,還有幾點值得注意,其中獎別部份,原分為五項,即(一)評論獎(二)散文獎(三)小說獎(四)新詩獎(五)古典文學創作獎五類,各取正獎一名,佳作二名。修訂後,古典文學創作獎細分為詩、詞、戲曲、古文四類,獎額亦增多,每一類各取正獎一名,貳獎一名,佳作三名。評選委員的邀請亦有改變,原來擔任評選的委員大多為校內師長,從民國六十五年起,決審的評選委員一律由校外委員擔任。

文壇上出現所謂「成大幫」,這是因為我們很多學生在鳳凰樹的薰陶下,畢業前即得過校內外各種文學獎,並出版個人作品集,當然在文壇上容易出人頭地。至於由鳳凰樹文學獎培養出的小說家、詩人、劇作家、以及學者,更不計其數,更由於每年由同學主辦大型的文學獎盛會,亦培養許多文學行政人才,甚至文藝雜誌的主編也有很多畢業於成大,如《聯合文學》主編、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總編輯初安民,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,《明道文藝》社長陳憲仁,《藝術家》雜誌主編張晴文等皆是。」(引自〈熱情的果實〉,《文訊》250期,250期,頁50-52。2006年8月。)

 

(引自〈 第四十屆鳳凰樹文學獎〉,《成大校刊》238期,頁62-63。2013年7月。)